村网通总站 龙王庄村 458598.nync.com 欢迎您!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省交界处,黄河下游北岸,总面积590平方公里,耕地57.1万亩,辖7镇5乡,574个行政村,54.7万人。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西汉初置县,因南临范水而得名,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是范姓、顾姓、秦姓、姚姓的起源地。古代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等著名战事均发生在这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五载。“二十四孝”中有“四孝”发生在这里。境内现存有丹朱文化遗址、闵子骞墓、苏佑墓、范武子墓等文化古迹。罗卷戏、枣梆、山东琴书等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戏种——四平调、大笛子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革命老区,红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是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驻地,被誉为华北“小延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段君毅等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解放战争时期,是著名的老解放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休整的重要后方基地,是刘邓大军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渡河处。颜村铺革命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衣阁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特殊,资源丰富。黄河、金堤河横贯县境,滩区面积113平方公里。范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定点扶持开发试点县。全县林业、水稻、小麦、玉米等农副产品丰富,系全国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有“中原米乡”之称。石油、天然气、卤水、煤炭储量丰富,是中原油田油、气主产区。
优势凸显,前景广阔。范县是中原经济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是衔接融合环渤海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地处豫鲁两省交界处,随着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修建,区位和交通优势日益显现。晋豫鲁重载铁路穿境而过,与京九、京广铁路相连接,在范县有万吨级货运编组站和客运站;濮范高速与正在建设的德商高速在境内交汇,形成距郑州、济南、石家庄“两小时经济圈”,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交通网络正在形成。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已形成了精细化工、金属资源循环再利用等支柱产业,有较强的项目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发展后劲十足、前景广阔。
千年古县——范县
引子:为御黄河水患,生生不息的沿黄两岸儿女,战天斗地,治水封堤,变水害为水利,创下了一个个人间奇迹。然而不经意间,历史却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留下了这样一个顺口溜:“全国一大怪,县城建在省界外,河南县有个山东乡,山东乡有个河南村,河南村有山东户,山东户里有河南人。”这便是全国鼎鼎有名的河南省范县。在这里,稍不留意,“一脚跨两省”是常有的事。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隶属濮阳市。周边分别与濮阳县、台前县以及山东省的莘县、鄄城县、阳谷县接壤。范县因临范水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家辈出,自西汉初(公元前206年)置县,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另据《濮洲志》:尧禅位于舜,舜封赐范水一带疆土于丹朱,让其治理。丹朱带领范水部落耕耘播种,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烧陶制器,建偃朱城(黄河南旧城)。通过治理,范水一带田无荒蒿,长幼有序,景和升平。丹朱死后,人们感恩怀念,在濮城东八里丹朱村聚以巨冢葬之,名曰丹朱墓。距今已4000余年。范县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城濮之战”、“马陵之战”、“刘桥之战”等著名战事均发生于此。革命战争时期,曾是冀鲁豫边区根据地,被誉为边区“小延安”。刘伯承、邓小平、万里、曾思玉、段君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均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位于颜村铺乡的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范武子、孙膑、闵子骞、吴猛、王观、苏佑、张昭、李迪、王仙芝、李仕鲁等历史名人,辉映时代,彪炳史册。这里现存丹朱文化遗址、苏佑墓、闵子墓、范武子墓、孟望堂、子路书院、郑板桥纪念馆等文化古迹星罗棋布,昭示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同时,这里还是范姓、顾姓、秦姓、姚姓的发祥地,每年吸引着海内外四姓族裔谒祖寻根,顶礼膜拜。范水涟漪 置县千载范县,自古境内水系发达,水陆丰茂,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据光绪年间的《范县乡土志》载:在旧县城东大潴潭别派有范水,碧波荡漾,涟漪悠悠,滋润一方沃土,因此,得名范县。旧志载:“高阳氏,颛顼故墟。唐虞,兖州之域。至夏商时期为顾国,陆终第五子都于此,姬姓,高阳氏之后,城南三十里有顾城遗址。周朝属卫国。”鲁庄公十三年,在范县城西北筑秦亭。春秋为晋邑。至秦代,属东平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县,至今,已历2200余年。三国时期,范县属魏。北齐文宣天保元年撤销范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复设范县。唐高祖武德二年,范县改为范州,武德五年州废,复改为县。宋朝属濮州。元朝属东平路,后改属濮州。明清均属濮州,后改属曹州府。民国三年(1914年)属东昌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属曹濮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山东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范县解放,隶属冀鲁豫行署。范顾秦姚 望族起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范县因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气候宜人,这里较早定居的先民枝繁叶茂,绵延千年。其中,范姓、顾姓、秦姓、姚姓始祖,均居于此,以后累世繁衍,播迁四海,延及海内外。范县,也因此成为四海守望的范顾秦姚四姓的发祥地。范姓是帝尧后裔,出自祈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著名政治家范武子。范武子,名士会,字季,任晋国大夫,因功封于随,不久封到范邑,世称范会,谥号范武子。范邑即范县。范武子的后裔以封邑为姓。晋静公二年,范姓迁入魏、秦,南阳一支形成望族。秦汉以前有范氏南迁。唐乾符元年,今豫北大族范坤,举家徙居杭州,后移南京,再徙福建宁化,成为范氏入闽始祖。当代范姓 460万,居全国第21位,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顾姓源于范县。夏时,昆吾氏有子孙封于顾,称顾伯,商初被汤王所灭,顾国子孙散居各地,不忘故国,遂以国名为姓。今范县仍有顾城遗迹。汉魏时,会稽是顾姓的著名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如今,顾姓瓜瓞绵绵,分布以江、浙为多,在中国姓氏中居第81位,是百大姓氏之一。秦姓是起源于范县的姓氏之一,系出姬姓。颛顼后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时帝舜置秦邑,赐伯益居之。西周初年,文王子姬旦受封于鲁,居于曲阜,其庶子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子孙以秦为姓,称秦氏。秦邑在今范县旧城南。春秋战国时期,从范县秦邑发端的秦氏由于战争的原因,出现几次大的播迁。现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人口约340余万。姚姓是帝舜的后裔。舜为五帝之一,生于姚墟(今濮城东南),其后以姚为姓。帝舜在位期间,播洒五谷,疏通河道,治理洪水,知人善任,创造了政通人和的好局面。同时,帝舜还是有名的大孝子,居“二十四孝”之首。春秋时,姚姓以河南居多。汉晋以后,播迁至山西、广西、四川等地。当代姚姓约410多万。突破围城 新区崛起历史更迭,沧桑巨变。解放后,古老的范县在新生的人民政权中,揭开崭新的一页。1949年10月,冀鲁豫行署撤销,范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平原撤销,范县和淄县、朝城、观城4县划归山东省,改属聊城专区。1956年,观朝县,濮阳县同时撤销,大部地区并入范县。1958年底撤销莘县建制,属地划归范县、冠县。1961年7月1日,复置莘县。1961年,寿张县撤销,金堤以南地区划归范县。1964年4月,国务院为解决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水利问题进行区划调整,将黄河北岸的范县、台前县划归河南省,作为泄洪区,同时将位于金堤河以北、原属范县的樱桃园、古云、观城、古城、王庄集五个区划归莘县。至此,范县始成今日版图,却无意中将县城搁置在距县界5公里外的山东莘县境内,成为“全国一大怪,县城设在省界外”的罕见状况。1983年,范县和濮阳县、内黄、滑县、长垣、清丰、南乐、台前等一道划归濮阳市。县城建在省界外,使“孤岛”之势延续了30多年,长期禁锢着范县发展。1995年,经过科学论证,范县决策层终于将中枢南迁的棋子落在了老城以南5公里的十字坡经济开发区。 1996年1月6日,范县新区正式奠基,古老的土地顿时神采飞扬。徜徉在新区宽阔笔直的马路上,整齐划一的路灯,碧绿青翠的花草,新颖别致的楼群,高耸入云的铁塔,无不向人倾诉着这片热土上升腾的希望。
今日之范县,辖6镇6乡:城关镇、濮城镇、王楼镇、辛庄镇、高码头镇、龙王庄镇、白衣阁乡、陆集乡、张庄乡、颜村铺乡、杨集乡、陈庄乡,面积610平方公里,人口50万。范县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定点扶持开发试点县,中原经济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也是衔接融合环渤海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如今,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正带领忠厚淳朴的全县人民凝心聚力,赶超发展,唱响一曲小康圆梦的先锋之歌。突破围城,中枢南归。这方热土上,崛起的是一座新城,编织的是一个五彩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