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郑板桥趣闻逸事

    信息发布者:大河上下
    2017-09-28 04:52:23   转载



    郑板桥趣闻逸事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为其号(早年曾用过理庵为号),有时在书画中自署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橄榄轩人、板桥老道人等。他是江苏扬州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寿73岁。郑板桥少小时聪颖灵悟,读书非常用功,并且饶有自己特别的见解,少时,他家境贫寒,内行醇谨,但落拓不勒,行为狂放,因此留有狂名。康熙五十年考进士,雍正十年中举,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中进士。郑板桥出生时,其家道已经衰落,再加上他三岁上其母亲汪夫人即逝去,先后被其乳母费氏、继母郝氏以及姑母所抚育,因而,他的幼年生活是极其不幸的。所以,郑板桥一生对孤儿都极为同情和爱护。如他作于范县的《孤儿行》、《后孤儿行》、《姑恶》等诗,把孤儿、幼女的悲惨生活写得逼真、形象,读之令人凄然泪下,这是与他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他还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中特别叮嘱:“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他跻身官场后,愤世嫉俗,仕途坎坷。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年及50岁的郑板桥始做范县县令。他在范县主政五年,为官清正,秉公办事,除恶邪,革旧弊,暗查明断,同情贫苦,深受范县人民爱戴,至今仍有“郑板桥是清官,不图银子不图钱”的民谣流传。并在范县留下了很多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郑板桥依依惜别地离开范县,转任潍县令。在潍县的七年里,他仍然以疗拯民瘼为己任,努力为百姓办好事。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潍县遇上了空前的荒年,人相食,道殣相望。郑板桥极力请求为饥民开仓放赈,为此得罪了上司和地方豪绅,遂愤而“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辞官而去。郑板桥“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清代学者像传》)。郑板桥罢官之后,又到扬州操起了写诗卖画的旧日生涯。这时期是他诗画创作的旺盛和成熟期。他与汪士祯、黄慎、高翔、金农等书画名家聚集于“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载花算种田”的繁华扬州,徜徉山水、切磋技艺,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形成了著名的“扬州画派”,后人称之为“扬州八怪”。而“扬州八怪”中,“突出的应推郑板桥”(傅抱石语)。他的友人曾送他一幅对联曰:“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对他的诗、书、画艺术作了极高的评价。他在范县任上和范县人民感情深厚,调任山东潍坊后,还写诗曰“范县民情犹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和与年丰”。并相约结姻亲。他善书画诗,尤工画兰竹,书法以隶揩行相参,史称“六分半书”,诗近香山、放翁,慷慨啸傲,谓之“三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73岁的郑板桥在兴化县老家默默地离开了人世,葬于兴华县城东之管阮庄。为纪念郑板桥,宏扬他为官清廉,一心为民的精神和诗书画艺术,2002年,范县在位于辛庄乡境内的毛楼黄河生态旅游区内,开发建设了郑板桥纪念馆,2003年9月份正式开馆。郑板桥纪念馆占地28亩,属仿明清式建筑。主体工程有三绝堂、幽逸廊等。三绝堂展示的主要是郑板桥先生的生平及诗书画成就。三绝堂门前广场由青石铺就,广场中心位置有一郑板桥先生雕像,雕像是由一整块高5米的汉白玉石雕塑而成。后半部为江南园林式建筑,有假山、回廊、太湖石、人工湖等。整个建筑总投资500万元,是全国最大的郑板桥纪念馆。  



    作者:王晓华 王亚萍 







    打赏捐赠
    3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