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老照片库 > 正文
    购物车
    0

    将更多优秀的河南文化元素展现给世界

    信息发布者:大河上下
    2020-11-18 11:40:46   转载

      据悉,“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首批十个分卷《中医》《汉字》等已完成出版,正式对外发布。这是河南省迄今唯一以河南文化元素为主题的中英文双语套书。

      该丛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博雅文化产业集团印制完成。丛书首批十个分卷分别是《中医》《汉字》《农业》《古都》《少林功夫》《太极拳》《“人工天河”红旗渠》《焦裕禄》《丝绸之路》《手工艺》。其中,《焦裕禄》一书真实还原焦裕禄曲折而又光辉的人生历程,同时展示了在焦裕禄精神鼓舞下的兰考之干、兰考之变、兰考之美;《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分卷用中英两种语言生动地介绍了两拳的起源、发展、传承、套路和国际影响,对于推动中华武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华武术文化中外文规范化表述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本套丛书由河南省委外办总策划,汇聚10个地市、18所高校300余位中外文专家的团队力量。丛书初步规划有汉字、古都、中医、豫剧、少林功夫、太极拳、老子、庄子、焦裕禄、红旗渠、大别山、航空城、黄河文化、河洛文化、脱贫攻坚、空中丝绸之路等近30个选题,力求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河南。

      河南省委外办于2018年上半年启动了“翻译河南”工程,“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就是“翻译河南”工程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河南形象的重要载体。“外宣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一个从未到过中国的人,他听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就是什么样子的。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打造融通中外的,能够准确全面表述中国价值体系的概念、范畴和表述,让国际听众爱看、爱听、走心,至关重要。” 河南省委外办主任付静说。

      据悉,“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也是国内第一套由省级政府层面策划、系统对外译介中华优秀文化的中英文双语套书。丛书立足本地历史文化沃土,从多个角度较好地呈现中原特色文化,聚焦我国发展和对外交流实际,又贴近国际关切,既注重传播中华文化和我国价值理念,又注重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是一次有效整合资源,创新表达方式,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开创性探索,极具示范意义。

      据了解,河南省委外办还将利用外交外事渠道向全球推广,并适时在欧洲举办发布式,力图以本套丛书为载体,将更多优秀的河南文化元素展现给世界。后续其他分卷正在编译中,将于今明两年陆续出版发行。



    “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李杰

    河南省,因为地处于黄河水系的周边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迟在50万年以前,人类便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的大多数城市随便拿出来一个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洛阳,开封以及商丘自是不必多说,还有安阳,南阳,许昌,登封等等2.30个古都等你去探寻。

    而其中有一个古都,现今仅仅只是河南的一个区。却在历史上三次建国,五次建都。人文始祖在此定都,孔子曾经在此办学,包青天曾在此开仓放粮,陈胜吴广起义之地,《诗经》第一篇描述之景,皆在这个区。

    这就千年古都——淮阳。在大约6500多年前,三皇五帝之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在淮阳定都,在《帝王陵寝备考》中有记载:“伏羲都宛丘,神农氏仍之,故曰陈。”当时的淮阳还被称作“陈”或者是我们耳熟的,常在史书中看到的“宛丘”。当年太昊伏羲定都后颁布的“正姓氏,制嫁娶”制度形成了淮阳独特的姓氏文化,其中“陈姓”独树一帜。且自古民间也流传着“陈姓遍天下,淮阳是老家”的俗语。

    在太昊伏羲定都之后,据传其女娲氏的都城也定于此。也因此,淮阳一直都被称作是天下第一皇朝圣地。一直经历了夏商周整三个朝代,这地方都是一个大型的人类聚居地。当时这里被称作是“陈县”。

    到了西周初期,周武王设立分封制。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他在周朝的边境设立了许多的诸侯国。还将舜的后裔妫满请来,将其册封为陈国国君,定都陈县。而陈姓的始祖,也就是这一位舜的后裔——妫满。

    但是之后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这个小小的陈国也都没有位列其中,它夹杂在吴国与楚国之间瑟瑟发抖。最终还是在公元前479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殃及池鱼,被楚国顺手所灭成为了楚国的都城。

    后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便是在此处建立的张楚政权,秦朝的灭亡也是因此而起。自此之后最后一次定都也是最后一次建国,魏明帝曹叡在公元前196年将陈郡改为陈国,分封自己的叔叔曹植前往。随后此地被北齐攻下,成为了北齐的都城。

    在历史中,“陈”或者是“宛丘”陪伴了这个城市太久太久。一直到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改为了淮宁。而后到了1913年,淮宁被改为了现在的淮阳。那是还是淮阳县,而今已经变成了周口市的一个区。

    现今中国一个城市中小小的一个区,在古时候竟是三次建国、五次建都。几千年的王朝兴衰,在淮阳皆可看遍。难怪都说“八千年看淮阳”,其历史的悠久程度比之前几个城市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走进二里头 听文物讲夏文化故事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的大禹雕像。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品“乳钉纹铜爵”。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品“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上)和“绿松石串珠”(下)(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参观者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欣赏展品。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被考古界称为“华夏第一王都”的二里头遗址,自其被发现至今的61年间,不断改写着“中国之最”,让中华文明史不断向前溯源。

      二里头遗址所在地河南省洛阳市,通过打造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加强夏文化研究传播等,在保护传承中推进文物“活”起来,架起探索中华文明源头的桥梁。

      考古探源,解读古老文明留下的“无字天书”

      在中国考古界,二里头声名显赫。这个位于洛阳盆地的小村庄,处于伊河、洛河之间,这里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依文献线索寻找夏王朝遗址来到二里头,从试掘的第一铲起,这片看似普通的土地就和“考古”二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此,一批又一批的中国考古学家来到这里,用他们的手铲解读古老文明留下的“无字天书”。

      考古界为什么要执着寻找夏都?

      夏代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在先秦时期的许多典籍,如《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孟子》《墨子》《竹书纪年》等中,有多处关于夏王朝、夏代史事、夏代都邑和夏商关系、夏商王朝更替的记载。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治学方法的影响,疑古学派兴起,对国史典籍进行了全面梳理,打乱了数千年来人们对中华灿烂文明的固有认识。

      “然而,疑古学派本身无法建立起新的知识框架,于是,关于夏代认识问题的重担落在了考古学家的肩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副研究员赵海涛介绍,为打消疑古学派之“疑”,1959年,71岁的徐旭生全面梳理了夏代史料,并率队来到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由此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二里头遗址。

      随后,通过多年的田野考古工作与综合研究,中原地区建起了一个科学的古文化发展序列: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期商文化。这样就确认了二里头文化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晚于中原龙山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以及三者间在文化面貌上一定的继承性,为探索夏文化和夏代都邑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里头,成为打开夏王朝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

      三代考古人,重现二里头“王朝气象”

      “从目前的发现看,二里头都城极可能以纵横交错的道路和围墙分隔形成了多个网格。曾在其中多个网格内发现有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每个网格应属不同的家族,说明当时的二里头可能已出现了家族式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

      10月18日,第三届世界古都论坛暨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媒体吹风会召开。会议现场,赵海涛对二里头遗址以往考古工作概况及最新考古成果进行了介绍。

      赵海涛说,考古工作者正在继续扩大工作区域以验证上述现象的准确范围和内涵。如能确认,这些新发现将为研究二里头都城整体布局、层次结构、社会分层、等级划分进而探索夏王朝的规划思想、礼仪制度、统治制度等问题提供重要资料。

      61年来,是三代、上百名考古人在二里头的坚守和发掘,让沉睡了3500余年的夏都城遗址一点点揭开神秘面纱,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都邑格局和作坊遗迹的接连出土也让夏王朝的真实面貌逐渐“浮出水面”。

      依托可靠的地层关系和丰富的遗存,以赵芝荃为代表的第一代二里头考古人初步将二里头文化划分为四期,确立了可靠的时间框架,为其他遗址建立时代框架提供了参照,确立了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国家都城遗址的重要学术地位。随后,一代又一代的考古队员们不断刷新考古界的“中国之最”。

      正是这些“中国之最”,显示出威仪四方的华夏最早的“王朝气象”,也让学界达成普遍共识——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所在,堪称“华夏第一王都”,在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所处的年代、地域、发达程度、发展阶段等诸多情况与文献记载中的夏王朝对应度极高,是研究中国早期王朝国家、夏朝考古的最重要对象。

      保护传承,让更多人感受夏文化

      10月19日,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第三届世界古都论坛暨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20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洛阳,以“二里头·夏都·夏文化与世界文明起源”为主论题进行深入交流。

      这一天,恰好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一周年的日子。

      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其中,单日最高游客接待量达3.8万人次,创下洛阳市博物馆单日游客接待量的最高纪录。2020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实行预约参观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每天的7000个预约名额,早早就被抢订一空。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集中展示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史、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遗址类博物馆,是一本立体、鲜活的夏代历史书。”该博物馆馆长王献本介绍,除精心进行展陈设计外,该馆借助“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推出多个数字化互动体验平台,吸引游客驻足,参与体验。文旅与科技的融合,让躺在展示柜中的文物“活”起来,带领游客探寻华夏起源的故事,触碰辉煌厚重的中华文明。

      文物“开口说话”,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大故事”,打造的是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近年,洛阳推动博物馆、遗址保护展示等项目得到活化利用,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让更多人听到“夏文化故事”,让“夏朝为信史”“二里头遗址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址”深入人心、成为共识,激发起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二里头遗址所在的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黄河文化。如今的洛阳,正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去把握二里头文化中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打造二里头文化价值品牌,使之处于黄河文化研究的领先地位,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熠熠光彩。



    打赏捐赠
    4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王淑女2020-12-02

    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